疫情之下,金融机构与客户接触的时间和空间大幅减少。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如何在本已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快转型发展,是县域农信社必须面对的现实风险和挑战。只有在顺应大势、洞察趋势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加快业务发展转型,才能更好地获取客户、应得市场,也才能更好地当好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的金融“主力军”。笔者以中部地区某县域农信社为例,就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县域农信社转型发展之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举措。
疫情对农信社的影响和冲击
自身业务经营受到直接影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日常防控需要,农信社存在缩减网点营业数量或网点间隔错峰开门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客户办理业务的不便,减少了网点到访概率和频次。加之,疫情防控需要,员工不定时受到居家隔离或疫情管控,影响了人员调配、日常业务营销的正常开展。
线下金融服务需求缩减明显。客户因疫情防控影响,对线下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的办理需求也相对减少。加之,受近2年疫情防控的政策倡导,“非必要不到现场”的观念和习惯正在逐步被客户所接纳。以该信用社为例,全辖9个营业网点日均到访客户量为220人、日均业务笔数503笔,较2020年疫情之前,降幅达29.14%,线下金融服务需求缩减较为明显。
线上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受两年多的疫情防控影响,客户对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办理转账、汇款业务和线上申贷、投资理财的意愿更加强烈,对线上办理多元化业务的金融需求更多。同时,银行金融机构出台了更多的线上金融产品,引导客户将“无接触”、安全便捷的“在家”服务成为自觉选择。以该信用社为例,全辖日均线上存贷款业务笔数达1411笔,较2020年疫情之前,增幅达40.59%,线上金融服务需求明显增多。
同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随着金融机构同质化竞争的日益加剧,特别是一些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向“三农”领域延伸的业务更多、推出的线上线下服务更具有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冲击甚至抢占了农信社固有的“主阵地”。同业机构之间的白炽化争夺,让本已激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更是陷入了短兵相接的“巷战”,农信社面临腹背受敌的双重局面,转型发展压力有增无减。
农信社转型发展的短板和不足
总体规模相对有限。农信社大多以县(市、区)域为主要yabo亚博88的业务范围,无论是存贷款规模还是资产总量,与大型国有银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受制于规模制约,农信社的投资理财、资金市场、中间业务开展相对受限,业务种类相对较少,无法为客户提供一揽子、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存贷款利率逐渐放开,农信社的存贷款利差将面临缩小的局面,盈利空间将进一步收窄,业务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现实挑战。
客群年龄结构偏大。农信社长期以来扎根农村、服务三农,在收获三农领域客户高忠诚度的同时,也面临着主要客户群体年龄偏大的问题。尤其明显的是,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加上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转移,目前农村“空心村”、留守老人的情况已经十分普遍,农信社的老年客群也面临着萎缩、外流的迹象。以该信用社为例,50岁以上客户占比达60.04%,30-50岁之间的客户占比达26.80%,客群年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值得深思。
线上服务短板明显。受传统经营理念影响,农信社过于依靠线下开展营销服务活动,金融服务由线下向线上转移的理念转换还远远不够。受资产规模限制、研发能力弱、科技支撑不足影响等,农信社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线上金融产品不够丰富,未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的多元化金融需求;如何利用微信银行、手机银行及客户端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络方面做得还很不足。
风险防控能力较差。农信社作为单个小法人的金融机构,由于经营规模小、公司治理机制不够健全,抵御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尤其是在疫情的大背景下,一些客户不能正常生产经营,无法实现按期还本付息,导致农信社不良贷款有所增加,清降不良资产的压力仍然较大。
疫情防控背景下农信社转型发展路径探析
紧盯市场定位不偏离,在乡村振兴中勇当“排头兵”。农信社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大背景下,农信社更是要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坚定扛稳支农支小支微的政治责任和市场定位,践行服务“三农”宗旨初心,着眼长远、全面谋划,努力争当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排头兵”。要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支持力度。要因地制宜,创新方式,推出一批活物抵押、农副产品仓单质押贷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 应收账款质押等符合“三农”领域市场需求的信贷产品,更好地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资金需求。探索实行“乡村干部 农业项目负责人 农信社干部”联合共建的模式,实施一批金融惠农助农项目,努力将农信社的资金优势与地方组织优势深度融合起来。
调整客群结构下真功,在市场竞争中壮大“动力源”。要在深入分析客群结构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客群转型策略,以“三农客户稳根本、新兴客群保发展、线上客户拓渠道”为总体布局,以“个人客户夯基础、对公客户提”为调整方向,力争用5年左右实现客群解结构的初步调优。大力开展进园区、进社区、进商区、进街区等“四进”活动,深入调查走访,精细化建立客户电子化信息档案,定期开展目标客户的营销回访、个性化服务,努力增加新兴客户群体。聚焦青年客群个性化的金融需求,将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打造为调整客户结构、培养年轻客群的重要抓手,加强与电影院、网咖、特色餐饮、娱乐场所的长期合作,设置“萌”文化、“娱”文化等特色营销活动,努力获得更多年轻“粉丝”,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做优线上服务加速度,在精准营销中打好“组合拳”。疫情之下,农信社要主动担起支持复工达产的责任,通过开通个人快贷、小微易贷等线上办贷渠道,提高客户办贷的便捷性;优化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利率定价机制等,采取提前申请展期、无还本续贷、延期还本付息等举措,助力中小微企业客户渡过难关。作为中小银行,农信社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积极与省联社层面业务数据端口的对接,或借助第三方科技公司,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中小微企业、中青年客户进行立体、透明、精准的自画像,努力提高线上信用贷款的占比,逐步推动业务由线下向线上转移。加强与社区(街道)、村委、企事业单位的对接力度,全面抓取农户、企事业单位和乡镇(社区)经济数据,建设自主信贷模型和数据库,推动业务发展由纯线下向“线上 线下”融合转型。运用互联网 金融的服务思维,全面加强线上渠道,如手机银行、网上银行、pos机等的线上服务保障,及时调整线上支付限额,满足客户7*24小时资金划转需求。进一步前中后台之间的密切沟通和配合,及时了解客户线上服务需求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内外联动,上下一体,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便捷可享的金融服务。
强化风险防控出重拳,在坚守底线中筑牢“防火墙”。农信社要正视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弱的短板,着力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强化内控约束、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推动风险防控“三道防线”落地执行方面动真碰硬,努力打造“全员风控、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要严控信贷领域风险,加快建立前中后台信贷科技、风险防控系统建设,运用科技手段前移信贷风险防控关口,进一步规范信贷管理行为,防范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要精准实施信贷资产分类,足额计提信贷资产减值准备,增强消化处置风险的能力。要前瞻谋划、科学应对疫情影响下客户欠息增加、还贷困难、不良资产增多带来的严峻形势,充分利用诉讼清收、追加担保、债务重组、资产置换等措施,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及时缓释风险。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本文单位:蒋艳丽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李想,郑州大学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