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记者来到浙江嵊州参加第三届国际绿茶大会暨第22届越乡龙井茶文化节。听说嵊州仙湖路茶叶城有茶叶早市,于是记者早上4点就出发了……
4:30,来到嵊州茶叶城门口。门还没开,门口一个人影也没有。
于是就进到旁边24小时营业的小超市坐着等。不一会儿,隔着窗玻璃影影绰绰看到有人来。出来一看,都是来自嵊州各地的茶叶加工户,他们说这里5点开门。
5:00,茶叶城电动门徐徐打开,聚集在门前的一百多号人像洪水越堤一样,涌进市场。
紧跟在人流后面,我看到这百十号人立刻分散到已经开门营业的批发档口,开始今天的交易。他们将茶叶包打开,批发档口的老板抓出茶叶放进扦样盘看看,再闻闻,然后看样出价,双方谈妥后过秤、收付款。整个看样交易过程,没有看到有批发商冲泡品尝。秀峰茶叶的朱国安干这行30年了。他说,靠多年的实践,基本能撑握嵊州市各乡镇生产的茶叶质量和每一天的初步价格。朱国安是批发商,他们有共同的特点:一是大多穿着大褂子工作服,虽然有的是纯蓝色,有的是迷彩,但一看就是档口的老板;二是他们的言行都不自觉流露出商业领域的积淀和素养。比如满头银发的朱老板很爱笑,网名“诚心诚意”,可称得上是“和气生财”“诚信为本”商业信条活生生的演示。
而来早市卖茶叶的人是茶叶加工作坊老板,属于茶产业上游,但又有别于茶农。来自嵊州长乐镇胡双村的刘昌位是挑着一百多斤干茶闯进记者视线的。他讲自己前一天晚饭后开始收购茶青,因为那会儿各家各户的茶青一定都采回来了,收购回四五百斤,就开始开动机器炒茶。他家有十几台炒茶机,到凌晨三四点钟能炒出百十来斤,接着把它分装进两个大袋子,用扁担挑下山,装车运到市场,再挑进市场批发档口。
他们是从茶农中成长起来的作坊主,过去也种茶,大多都会手工炒茶。刘昌位伸出双手给我看,那正是一双布满劳动痕迹的手。他说他过去炒了十几年,全用手。现在来市场交易的这些人,大都采用了机器加工,一是效率高,产量高;二是省却了手工的辛苦。微信名叫“龙井棋手”的王伯林来自金庭镇后山村,他家有五台机器。他说,春茶季这四五十天我们都是这样黑白颠倒过来的。我说见你们小跑着进场交易,为什么要搞这么紧张?他说:现在接近春茶季尾声了,价格从最高时的七八十一斤掉到现在的四五十一斤,不赶紧卖了还等什么?
在市场我看到,大多数交易来的茶叶都是越乡龙井,从最低的四十几元到五六十元,再高就不合群了。我看到有一个加工户的茶采用的是更好的芽头,他想卖到一百五六,结果一直到最后才有档口老板给收去了。估计他这二十来斤茶要单卖了。
档口收购完成后,不论是五六百斤还是上千斤,都会把来自不同加工作坊的茶倒到一张苫布上,用塑料锨混合均匀;朱国安介绍:收购茶叶后,还需要用人工或机器筛去茶叶里的茶沫,以及茶叶里的老片,才能成为成品。然后就会按照全国各地经销商的订单发运出去。
崇仁镇茶亭岗村的宣秀芳,好像是我这次早市见到的唯一来卖茶的女性。她的微信名叫做“天天快乐”。今天早上她的干茶卖了2500多块,应该能让她快乐吧?
从茶农种植、采摘,到茶乡加工户加工成干茶,卖到批发市场;再由批发市场处理、包装、发运到全国各地。今天,借助嵊州茶叶早市,我大致了解了嵊州龙井茶生产供应的运转过程。但如何销售?销售的怎样?这还要看终端市场的运作。朱国安说,他经销的茶在山东销得最好。现在来交易的人少多了,最多的时候,得有今天人头的十倍。所以,没到一个小时,加工户们带着今天卖茶的钱,消失得一干二净。
5:55,茶叶城门前变得空荡荡、静悄悄。
记者手记:这次探访,真切感受了茶农、加工商、批发商的生存状态。于我而言,增加了对中国茶叶产业基本面的了解,很有收获。不论电商怎样从加工作坊、批发商直接切入,目前的流通渠道,还以自己的方式发挥着作用。我想,每个环节都在种自己的地、洒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但这种小农模式何时能升级换代?从手工到机械,不是已经进步了吗?整个产业链的进步或许是缓慢的,但一定是在一点一滴积累着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