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大会第74届会议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这是我国首次成功推动设立的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在首个“国际茶日”来临之际,5月20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举办以“茶与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媒体开放日活动,全面展示研究所科研成果,普及茶知识、弘扬茶文化,用一杯健康茶为人们美好生活增添馥郁芬芳。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于195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杭州正式成立,2001年6月增挂“浙江省茶叶研究院”牌子,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家以茶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综合性研究机构,也是迄今国内外同类机构中学科设置最全、研究领域最广、人才与技术力量最雄厚、研究实力最强的综合性茶叶科研机构。
60多年来,茶叶所先后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圃,保存了国内外茶树种质3259份,保护了一批我国特有茶树野生茶树和地方品种,成为世界茶树资源最丰富的基因库;研究所先后育成了17个国家级和省级茶树优良品种,其中龙井43等品种已成为我国茶区主栽培品种,亩均效益比传统品种增加1-2倍;提出茶树丰产栽培技术和指标,奠定了我国现代茶园的栽培基础;研发出化肥减施、数字化色板等茶叶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与产品;茶叶加工“机器换人”研究进展明显;研发出高品质速溶茶、茶面膜、防晒乳、护手霜等茶叶深加工技术和产品,使茶产品从单一变得多样,从传统走向时尚,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茶产品。
活动现场,茶叶所相关专家分别就科技帮扶、茶叶绿色防控和质量安全等主题,与参会媒体做了交流,并回答了媒体关心的问题。
以“两山理论”推动茶产业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在陕西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考察时,提出因茶致富,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理念。茶叶所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推动茶产业绿色发展。近两年来,由陈宗懋院士团队研发的“茶树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在浙江、湖南、福建、广东、湖北等9个省共推广6万余亩次,产量平均增加15%,化学农药用量平均减少70%以上,茶叶中农药残留零检出,防治成本低于或与当前防治成本相仿,实现了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的目标。“茶树营养与养分管理技术团队”,通过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实现化肥平均减施33%,茶叶增产1-12%,茶叶滋味鲜爽度明显提升,平均节本增效420元/亩。
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全程参与“白叶一号”扶贫苗种植工作。5月20日,是习近平总书记批示黄杜村党员捐献1500万株白茶苗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精神两周年。作为与黄杜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十年的茶叶所种植中心党支部,第一时间承接并全程参与了扶贫苗新茶园选址、开垦、种植和管理等工作。为更好了解白叶一号扶贫苗生长情况,座谈会上,媒体朋友与正在捐赠苗种植地贵州省沿河县中寨镇志强村的茶叶所专家肖强研究员进行了现场连线。据悉,两年来,茶叶所先后派出专家34批次49人次,深入“三省四县”指导100余天,全力保障了扶贫苗从种下到种活种好的全过程。
培育特异品种,推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茶叶所在研判茶叶产销形势的基础上,以特异品种选育为突破口,育成和储备了一批茶树新品种新材料,满足市场多元化和消费者“新奇特”的消费需要,助推了茶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后育成了‘中黄1号’‘中黄2号’‘中黄3号’‘中白1号’等一批特异茶树新品种,亩均效益超过2万元,是常规品种的3-5倍;创制了不含咖啡碱的野生资源—红芽茶,同时富含苦茶碱和甲基儿茶素的野生资源—白芽茶,富含花青素的‘中紫1号’‘中紫2号’等一批特异茶树资源;选育了适制地方名茶专用品种,助推传统历史名茶品质提升。
可以吃、可以用、可以玩的茶产品。“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人们生活理念的改变,现代消费方式开始向“天然、健康、环保、个性化”转变。茶叶所采用绿色、先进的加工技术,改造茶叶外观和品质特性,变革茶叶消费和呈现方式,实现了茶叶从冲泡到直饮,从热饮到冷饮,从喝茶到吃茶,从饮茶到用茶的巨大变化。茶的业态不断拓展,茶的新产品日益丰富,茶的世界从单一变得多样,从传统走向时尚。